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逆袭 国外口碑差触碰美国底线?

|2016-11-15 10:18:13


 

  好莱坞制片人喋喋不休地想要为林恩所在的B班签约一部电影,打算投资电影的橄榄球队老板只肯用聊胜于无的报酬来换取B班的故事,看台席上的观众有的向B班送来套路化的敬意,有的则对B班出言不逊……如果说B班在退场时遭遇暴徒袭击,还不足以把队员们赶回战场的话,那么与林恩有过亲昵关系的美貌啦啦队队员,则用不容置疑的语气与眼神,把林恩决绝地推向战场,继续扮演“美国英雄”。

 

  电影通过对比的方式不断地讽刺美国人对“英雄”的态度,一面是通过夸张、豪华的中场秀,用电视来制造并传播“英雄”的存在必要性;另一面则是无情地对待“英雄”,冷漠地把“英雄”当成满足虚荣的工具,用完之后一脚踢开。

 

  这一点在堪称重头戏之一的中场秀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整场表演严格按部就班地进行,绚烂的烟火,整齐的步伐,震耳欲聋的鼓点,激情的演唱,观众在电视前看到的是震撼的演出,而李安的镜头却直白地告诉大家,这是一场机械的操作,幕后是忙乱的编排,在战场上机敏的战士到了演出活动中却变成了任人指使的傻瓜……
 


 

  在经历了这一番折腾后,B班战士达成了统一认识,和现实社会的荒诞相比,战场却是讲究规则至上的,不按规则来,就会死亡,因此认定规则的B班战士才发出了“只有在战场上才是安全的”这样的叹息。

 

  《中场战事》讨论的元素有许多,涉及到家庭内部矛盾、亲情的珍贵与疏离、死亡与信仰的联系、金钱至上带来的庸俗等等,但李安在影片中融入这些,只是试图拓展电影的表达边界,只有一点是他想在这部电影中重点讲述的,就是反对战争。可以确定,《中场战事》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反战电影,只是它的反战思维不是过去时的,而是当下的未被知觉的,甚至是建立于未来人们对战争的整体态度之上的。

来源:京华时报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