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冒犯"美国梦"? 外媒差评多引争议

|2016-11-14 12:56:28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有两个美国。

 

  一个是“美国梦”中的那个美国。拉维斯的庞大体育馆里,超级碗,人山人海,灯光,烟花,超级明星,高谈阔论的资本家……这是盛世美国的一个缩影,人们幸福自由快乐地生活。而比利和他的战友,被所有人视为英雄,人们为他们喝彩,褒扬他们,敬重他们。

 

  另一个美国,是伊拉克战场上的美国。是普通伊拉克家庭的破坏,孩子们仇恨的目光;是比利所仰赖的班长的死亡;是比利在枪火中与敌人近身搏杀,刀抹过伊拉克平民男子的脖子;是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战争梦魇。

 

  另一个美国,也是他那个濒临崩溃的家庭;是他们被绝大多数美国人当成猎奇、表演和消费的道具;是他们逃离战场后与日常生活的格格不入,他们难以找寻到新的意义……

 

  比利和战友们的中场表演,这其实只是短短几分钟时间,然而于比利而言,却无比漫长。因为两个美国在他脑中不断闪回切换,两个美国相互交织。

 

  第一个美国是恍惚的,虚伪的,毫无意义的,令人厌倦的,第二个美国才是他所真实经历和感受到的,残酷,残忍,乏善可陈。与其说,美国真的如此糟糕透顶,毋宁说是,战争已经成了比利的创伤性记忆,战争的梦魇已经深刻影响了他和他的战友对正常生活的接受能力。

 

  比如中场表演切换,比利和战友走过后台时,突然放起了烟花,烟雾腾起,比利的一个战友立即神经发作,对工作人员动粗,因为声响和烟雾让他恍然以为自己身在战场;比如比利的姐姐帮他申请心理医生,希望他不要再上战场,可比利却发觉,打仗确实烂透了,可他实在看不出这种无聊的和平生活又有什么好的……

 

  这让人联想到真实生活中的一组数据:美国17%的流浪人口是退役军人;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160万退役军人中,20%左右被确诊患有PTSD或抑郁症,剩下的80%里有许多人不愿意进医院,不愿意看心理医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电影据此对所谓的“美国梦”进行了有力的质疑和反讽。

 

  因为电影涉及到战争、士兵、心理创伤,这自然让人联想到本片对于反战主题。“我们要热爱和平”,“战士们是勇敢的,他们是英雄”,这些“政治正确”的话几乎人人都会讲,它固然会提醒人们对战争的关注,可与此同时,它又导致了人们对于战争的认知理所当然。

来源:上观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