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王朝是怎么灭亡的 为何建国短短数年便被灭亡

|2017-03-30 10:20:04

  司马炎在公元266年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王朝,随后他灭亡东吴,成功统一天下。但是开国几十年,晋朝没有与民休息,也没有实行什么振兴国家的政策,反而是先后经历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最后被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灭亡。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司马懿及其儿子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挫败政敌的反抗,扫清了障碍,到265年,司马师的儿子司马炎称帝,终于取代了曹魏。

 

  司马炎即位之初,能够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发布诏书:表示“永惟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所谓“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本意是无所作为,但是运用到治国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

 

  主要是对人民少干扰,轻徭薄赋,不大兴土木,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历史证明,国家在社会动荡之后实行这样的政策,会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实行了清静无为的政策。同年,司马炎又在诏书中提出治国五条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正身”,就是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好作用。“勤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难的那些人。“敦本息末”,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敦本息末”就是要重农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繁琐、复杂。

来源:尚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