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满人的这个皇族集团,曾氏始终心存感激。第二,曾氏乃理学忠实信徒,以诚立身,他不可能做一个前半生与后半生截然相反的人。第三,曾氏一向服膺儒家的仁爱学说。若要当皇帝,必定将再次挑起内战,老百姓将重新陷于战乱之中,他将被世人骂为不仁。
第四,打下南京时的曾氏已体弱多病,不能再胜任军事统帅之责。第五,曾氏自己不长于带兵打仗,战事还得靠其弟国荃。赵氏兄弟的故事,他非常清楚,即便黄袍加身,到头来坐天下的很可能是曾国荃的子孙。从客观上来说,曾氏亦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他的嫡系吉字营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而失去优势。
此外,本来就松散的湘军集团,将会因此而立即四分五裂。左宗棠有可能率先举兵讨伐,刘长佑、刘坤一、刘岳昭也一定会遥相呼应。曾氏将很快处于孤立状态。朝廷为防患吉字营,也早已在南京城内外作了周密部署。即便是曾氏想效法赵匡胤,他也多半不会成功。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自家后花园散步时,突发脑溢血,手脚发麻,舌头发硬,不能讲话。长子曾纪泽搀扶着回到书房,端坐四十五分钟逝世。当月,清朝政府闻讯,停朝会三日。追赠“太傅”职位,谥“文正”称号。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湖南长沙金盆岭。次年12月13日,改葬于湖南望城县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
从发病到死亡只有短短45分钟。长期以来,只有少数学者文章中提到曾国藩之死与肝病、眩晕、高血压甚至心情郁闷有关,大多数著作对曾国藩死因语焉不详。曾国藩死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时年62岁。他死前1个月在日记中记载的3次反常现象。
会客时“右脚麻木不仁,旋即发颤,若抽掣动风者,良久乃止”;4天后,曾国藩到城外迎客,“在途中已觉痰迷心中”,随后3次欲与人说话皆“久说不出”。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的一份奏折中,曾国藩提到自己呕吐的老-毛病复发,之后“忽然眩晕,左手左脚疼痛异常,抽搐数次,起坐不便”。根据1993年国家中医学会制定的中风先兆诊断标准,发现这些正是中风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