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文朝存在感强的都是黄子澄啊齐泰啊方孝孺啊练子宁啊这种读书读得有点迂阔的,这也说明朱允炆并没有识人之明和用人之能。其次,朱允炆的削藩纯粹就是无端寻衅,削外藩的兵权,而且是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削,对待自己的叔叔们冷酷无情,这完全是与祖训背道而驰的,更违背了儒家“亲亲”的伦理观。
第三,队友方面,朱棣身边的谋主姚广孝,大将朱能、张玉以及谭渊邱福等,都给了他很大帮助,而且他还有两个绝对不可能背叛他的心腹:朱高炽和朱高煦。而朱允炆呢?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练子宁、黄观……还有内奸嫌疑重大的李景隆和妥妥的内奸徐增寿,朝廷内部全是猪队友。
而那些有能力的战将,如徐辉祖、何福、平安、盛庸,前期各种吊,但是后面的调动总是调动不到点子上,只能在不必要的时刻到场,在必要的时刻不知道在哪儿呆着,铁铉也没来及回援,这种有神队友而不能妥善利用的状态,能不输吗?第四,朱老四的运气也是相当好,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应占全。拿下天下志在必得。
那么后人都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在史学界,朱棣是位有争议的皇帝。他的皇位有违祖制,引起了不少非议。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打倒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江山易主。朱棣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允炆书生气十足,软弱无能。相比之下,朱棣有勇有谋,更具备一国之君的才能。
放观朱棣在位的22年里,他的功是大于过的。朱棣在明朝的外交、文化、政治、经济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支持郑和下西洋,与海外诸国来往密切,明朝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弘扬了国威,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此可见,朱棣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大国君王的风度。
朱棣被后人更为知晓的称号是“永乐大帝”。他笼络了一批知识分子,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部涉及经、史、子、集、医学、工技、农艺等各方面内容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了三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朱棣在位之初是在金陵。
但是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巩固统一局面,朱棣将都城从金陵迁到了北京,奠定了北京在此后五百多年里首都的地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朱棣在对边疆管理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女真地区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贵州设立了布政使司,亲自北征,巩固北部边防。朱棣在位期间勤政务实,功绩显赫。他的雄才大略,继往开来,为明朝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