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娴贵妃乌拉那拉氏27岁,嫁给弘历的第十二个年头,青春的消耗就换来个贵妃的头衔,和纯贵妃并列倒也罢了,而且还是打了折的——当初册封高氏贵妃时,高氏享有了公主王福晋和三品以上命妇到她的寝宫向她跪拜叩头朝贺的礼仪,而册封娴贵妃,纯贵妃,这些由妃嫔逐步晋升上来的贵妃时。乾隆以“初封即系贵妃,与由妃嫔晋封贵妃者不同,前者位份尊贵,所以得享公主王福晋大臣命妇的叩头。由妃嫔逐级晋升贵妃的则不同,未便照初封即系贵妃的典礼”为由取消了娴贵妃、纯贵妃的所享公主福晋命妇齐集叩头的大典。
之后的三年,和乌拉那拉氏并列的纯贵妃苏氏、皇后富察氏、嘉妃金氏以及新来的舒妃叶赫那拉氏相继生育,并且嘉妃在这期间也被晋为嘉贵妃。娴贵妃乌拉那拉氏此时成了三个并列的贵妃里唯一一个没有孩子的,乾隆之所以不碰她却又不让她落后的理由恐怕仅仅是因为她是先皇钦赐的侧福晋,这绝不是给她面子,而是给先帝面子。
乌拉那拉氏开始生育第一个孩子是在她34岁那年,这不是因为乾隆爱上她了,而是因为当时她已经是皇后——如果她不是皇后,乾隆也断然不会考虑和她生孩子的事情。
二、注定的不幸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孝贤纯皇后崩,同年七月初一晋娴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初二,册立皇贵妃为皇后。
乌拉那拉氏皇后的命运,其实在她成为皇贵妃、摄六宫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要以悲剧收场——她在乾隆心里永远都不是皇后,乾隆心中的皇后、他自己认定的妻,只有富察氏。
早在富察氏去世的那年的七月,册封乌拉那拉氏为皇贵妃时,乾隆就十分不情愿。他在诗中坦率地写了这样一句: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又自注道:"遵皇太后懿旨册封摄六宫事皇贵妃礼既成,回忆往事,辄益惘然。"(《御制诗二集 卷九》) 那一年,皇贵妃乌拉那拉氏30岁,乾隆37岁。
就这样,乌拉那拉氏在皇贵妃这个位子上被乾隆拖拖拉拉迁延了两年——也就是到了富察氏去世两年后的乾隆十五年的八月才被正式册立为皇后。这一年,乌拉那拉氏已经32岁。
如果乌拉那拉氏没有成为皇后,或许她会在后宫一个很高的位分上终老一生,但是她注定躲不过。因为皇后之位所牵连到的政治利益注定了要她来接任。
关于乌拉那拉氏被册为皇后,应该是孝圣宪皇后(当时的皇太后)和乾隆权衡各种政治势力之后的决定:皇后必须出自满洲上三旗——这是政治上的必须条件,当时宫中只有乌拉那拉氏是满洲上三旗大族出身,并且在后宫中有相当的资历和位分,所以当时符合皇后标准的只有乌拉那拉氏一人,特别是乌拉那拉氏是雍正钦赐的侧室福晋,这一点决定了她优于所有同时期的嫔妃。这在皇太后命乾隆立乌喇那拉氏为皇后的懿旨中说的非常清楚:
“皇后母仪天下。犹天地之相成。日月之继照。皇帝春秋鼎盛。内治需人。娴贵妃那拉氏、系皇考向日所赐侧室妃。人亦端庄惠下。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那拉氏继体坤宁。予心乃慰。即皇帝心有不忍。亦应于皇帝四十岁大庆之先。时已过二十七月之期矣。举行吉礼。佳儿佳妇。行礼慈宁。始惬予怀也。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