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张居正之后的明朝首辅,申时行的名气并不是很高,但随着《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的畅销,也让不少人记住了这个叫做申时行的明朝首辅。
申时行
明朝嘉靖年间,苏州城内平江路东侧有一座卫道观,观内有一建筑曰东华堂,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每天都有一名青年男子伴随着晨钟暮鼓在此读书,这个青年就是申时行。
申时行,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是平江路街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状元,官至明神宗万历朝宰相。
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异身世
据清代苏州文人顾震畴编撰的《吴门表隐》载,申时行祖宅在平江路混堂弄。混堂就是苏州方言里的澡堂,旧时苏州人有早上“皮包水(喝茶)”,下午“水包皮(泡澡)”的习惯,混堂也就滿城皆是了,故苏州许多小弄堂都叫混堂弄;至于平江路上的混堂弄是否也因澡堂得名就不好说了,有人考证这里的混堂弄是因为附近有有许多以“堂”为号的建筑,百姓戏言:“这堂那堂,简直是混堂。”故而得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东华堂里寒窗苦读十余载的申时行参加科举会试,名列第二,名列第一的是太仓人王锡爵。紧接着的殿试中两人排行换了个,申时行第一,王锡爵第二,也就是申时行得了状元,王锡爵中了探花。
王锡爵(1534年~1614年),在申时行告老还乡后接任宰相一职,自从两人高中进士以后,就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关系,共事多年,亦敌亦友。
申时行高中状元,金榜上的名字却是徐时行,何也?这就牵涉到了申时行的出身和家世。
申时行一生唯谨慎,和人讲话生怕有遗忘,事无巨细都一一记录在案,这一习惯成就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召对录》。申时行对自已的出身却讳莫如深,很少在其著作中提及。但是有关申时行的身世却在其身后的六百年里不断被猜测,被演绎,极富传奇性和戏剧性。
有关申时行的身世至少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来自申时行的《申氏宗谱序》。《申氏宗谱序》说申时行的祖父东城公申乾,早年过继给舅家改姓徐,其父申士章,字俊民,号古愚,娶妻王氏,继室黄氏;王氏生有一子为时行。
徐时行中状元后,徐氏家族做出了令世人嘡目的举动,放弃了状元家族的无上荣耀,同意徐时行归姓申。
这个版本令人费解的是从申乾改姓徐以来,到申时行已经三代姓徐,为何在中状元后要归姓申?
第二个版本来自于民间传说和戏剧评弹,以弹词《玉蜻蜓》为代表;主角是苏州富商申桂生和尼姑王智贞,申桂生娶吏部尚书张国勋之女为妻,婚后两人关系不和。一日申桂生去虎丘旁席场弄的法华庵上香,偶遇美貌女尼王智贞,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申桂生福薄,病死庵中。不久智贞产下一遗腹子,取名申时行。智贞托庵里干活的婆子送申时行归申府,岂料婆子将孩子弃于山塘街桥洞里,被豆腐店老板朱小溪抱回,后又卖给离任苏州知府徐士珍,徐知府视如已出,取名徐元宰。后徐元宰考中状元,凭着当年襁褓里的信物玉蜻蜓前去庵堂认母。故事哀婉动人,是苏州弹词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