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被谁割让给了契丹 解读燕云十六州是谁收复的

|2016-11-20 13:28:18


 

  宋朝建立以后,先后进行了两次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的的北伐,但最终两次行动功亏一篑。其后宋朝为了抵抗契丹骑兵的威胁,只能在宋辽边境一带挖水渠、建树林,进一步降低北方骑兵的冲击力。但这样毕竟无法与天然的山地作用相比,30多年后,契丹军队再一次攻入中原,也辛亏当时的宋朝君臣以主战为主,最终宋辽两国达成盟约才使河北地区得到了百年的安宁。

 

  燕云十六州为险要之地,易守难攻。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数民族士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并入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只是辽朝的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这一带的汉族,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朝统治下生活了近二百年,他们的民族性格和生活习俗已经发生了很深的“胡化”,即少数民族化现象,从而和中原汉族产生了巨大差别。

 

  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的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辽、宋、金三个王朝却都采取了既拉拢又排斥的作法。辽朝用科举、任官和婚姻来使汉人忠于自己,但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燕云汉人,而将其置于社会的底层;宋朝出于对“胡化”汉人的歧视,指其为“番”、“虏”;金朝则在重用部分辽朝汉臣的同时,在政治上将幽云汉人列于女真人、渤海人和契丹人等民族之后,排斥于统治阶层之外。另一方面,辽朝中后期的燕云汉人不仅在民族认同上日显孤立,且在政治态度上也没有固定的倾向,并非传统中认为的那样“心向中原”,而是以利益为中心,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在辽、宋、金之间往来叛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先协助辽朝抵抗北宋,眼见辽朝大厦将倾就意图附宋自保,继而又出于对北宋政权的失望,投奔金朝,并由此导致了金宋间的战争。燕云汉人对三个王朝各自的发展进程、力量的消长、以及中国北方政治格局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地处中国东部的华北平原上,有这么一块土地,北临万里长城,东望苍茫渤海,西接迤逦太行,南眺中原腹地,地势高雄,易守难攻,自古以来战事频仍,为兵家要塞,她就是燕云十六州。

 

  时至今日,在地理位置上,燕云十六州仍然是神州大地举足轻重的区域,因为祖国心脏首都北京就坐落在这块土地上,燕云十六州囊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并山西、河北部分地区,这片肥沃的土地,走过历史长河,看遍百代兴衰。

 

  在今天的北京西北150公里处,有一座河北小县城,地处燕云十六州的中心地带,静静的桑干河川流而过,这座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县城,有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涿鹿,五千多年前,黄帝和炎帝在此大败蚩尤,是为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奠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

 

  古远的事迹无从考证,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历史源远流长的发祥地,人们迁徙、扩散、渗透,渐渐的使土地变得人丁兴旺,繁华锦盛。人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我们从故乡而来,去往丰饶之处。

 

  远古的战争,是为拓展生存空间,胜利者占领了土地和资源,而失败者带着已经萌芽的文明和对故土的眷恋远走。黄帝、炎帝和蚩尤,同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前者在故土经营传承,后者带着伊始的文明,将他乡变为故乡。

 

  公元892年,神州大地兵荒马乱,四分五裂,一个沙陀人出生于太原,200年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著作,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这么评价这个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间,中国稍安。”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司马光对于此人割据一方的统治与政绩,不无肯定,因为此人行之有效的总总举措,使处于乱世中的中国稍安。早于《资治通鉴》的《旧五代史》中对此人的评价也用“旰食宵衣,礼贤从谏”、“以絁为衣,以麻为履”等语来肯定其人的勤政、节俭。但同样在《旧五代史》中,还有一句话被用来点评此人的千古之过,“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

 

  这个人是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他在位期间政绩如何早已风流云散,被后人时刻铭记不能忘怀是他为求帝位,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甚至以四十五岁之年龄尊仅三十四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贻笑后世,儿皇帝的典故就出自于石敬瑭。后世,尤其是宋朝,多称石敬瑭是汉奸,但这人却是沙陀人,是突厥后裔,在游牧民族的眼中,土地并不是寄托感情的容器,而是可以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五代乱世,父子相杀,兄弟争位,朝称帝而夕国灭,乱世出枭雄,出不了圣人,何为枭雄,有能力,却无道德,不看割让燕云十六州,只看石敬瑭能尊耶律德光为父,就可以显而易见,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在乱世中,他没有离居避世寂寂无闻,可见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个无道德有野心的人,想以区区河东节度使之势,去对抗整个后唐,而这时后唐黄帝李从珂已有杀石敬瑭知心,我不先下手为强,就要被你所灭,在这万分紧要的关头,石敬瑭何去何从?

 

  他不想被李从珂割掉项上人头,就只有一条路走,向契丹借兵,但是借兵那么容易吗?两军对垒,非亲非故,契丹凭什么借你兵?而且在后唐,有称帝野心的也非只有石敬瑭一个,契丹凭什么支持石敬瑭而不支持别人?而且后唐为了断绝石敬瑭向契丹求援也计划与契丹结盟,契丹凭什么放着一个胜券在握的后唐而扶持石敬瑭?

来源:红色军事网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