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被谁割让给了契丹 解读燕云十六州是谁收复的

|2016-11-20 13:28:18

 

  后晋灭国后,耶律德光派出数千人马专找景延广一人,景延广无处可逃,只能自己去找耶律德光投降,对于这个导致两国交战,后晋灭亡的景延广,耶律德光亲自斥责,“南北失欢,皆因尔也!”景延广,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趁着守卫都不在,“引手扼吭而死”,这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死法,他要用自己的手捏碎自己的喉咙死去,可能,唯当此时,他过人的臂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景延广,是历史上,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的真实写照。乱言祸国,大抵如此。“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多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是后晋亡得又是多么的不忍直视。

 

  景延广说出这种话来,要是能够辅佐石重贵收复燕云十六州,驱逐契丹于长城之外,那么他的话语和行动足可以交相辉映,彪炳千古,再不济,真能与契丹在疆场之上兵戎相见,拼杀一番,也算言出必行,甚至是,国破之时,自杀以殉国殉主,也称得上是有始有终。只可惜,他以一种近乎笑话的方式在纷繁的历史舞台上一闪而过。

 

  在后晋的历史舞台上,成也契丹,亡也契丹,除了景延广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臣不可忽略,就是支持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桑维翰。

 

  腐儒之见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曾经写过一篇《桑维翰论》,对桑维翰其人其事大加讨伐,将南宋亡于崖山之事追究到桑维翰头上,“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知道王夫之论桑维翰之时,是不是在倾述着明亡的满腔愤恨,写的桑维翰,指的却是吴三桂之流,在此文中,王夫之对桑维翰大加讨伐,对景延广却大加推崇,说其“正名义于中夏者”,真可谓是腐儒之见略同,而政客的眼光却谬以千里。人生之大事,一生一死,看一个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可略见其人的品性。

 

  在契丹将灭后晋之前,桑维翰因为功高震主,早被石重贵罢免,但他还是为了能使两国修好免于兵祸而四处奔走,只可惜徒劳无功,契丹攻入开封灭了后晋之后,桑维翰被张彦泽缢杀。

 

  张彦泽本是后晋大将,为人残暴凶狠,阵前倒戈投降契丹,助契丹灭后晋后,因为行事张狂,民怨沸腾而被耶律德光所杀,可谓是随强风倒来倒去,最后还是不得好死。在《新五代史·晋臣传》中对张彦泽缢杀桑维翰之事的描写不禁令人感叹。

 

  张彦泽已经攻入后晋都城开封,左右劝说桑维翰逃走避祸,桑维翰说,“我是后晋大臣,国家到了这种地步,我还至于去逃避躲死吗?”于是,桑维翰任兵荒马乱,安坐府中不动,不多时候,张彦泽带兵器闯入,问道,“桑维翰在哪儿?”桑维翰厉声说道,“我是后晋大臣,自当以死殉国,你凭什么如此无礼!”

 

  张彦泽吓得浑身发抖,不敢仰视桑维翰,匆忙退下,对旁人说,“我之前不知道桑维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在这种情况下见到他,都能令我如此惧怕,我可不想再见他了!”

 

  于是,张彦泽叫人勒死了桑维翰,却报告耶律德光桑维翰是自杀。耶律德光对桑维翰之死心有遗憾,说道,“我本无心杀桑维翰,桑维翰何必自杀呢?”

 

  关于桑维翰因何而死,不同史书的记载不尽相同,毕竟,史书要有写史者的立场,有成书年代统治者的立场,史书不是小说家之言,但其真实性较之小说家之言也不一定高出多少。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连当事人恐怕都说不清楚,后世又何能笃定历史就是书中所写的样子呢?

 

  以桑维翰终其一生都始终不渝的贯彻臣侍契丹的方针,耶律德光应该是真的无心杀桑维翰的,而以桑维翰为人臣的才干,耶律德光对于他的死也会是略有遗憾的。如果《新五代史》中关于桑维翰与张彦泽对峙的描述属实,那么他也是一个有硬骨头的人。

 

  但是,如果桑维翰是一个可以支持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尊耶律德光为父的人,他能是一个有硬骨头,有才干的人吗?

 

  风起云涌

 

  为什么不能?世界上有才无德者多得是。想当年,曹操选人就重才不重德,天下人才尽为所用,强将能吏环伺周围,所以最后三国鼎立,曹操能够一家独大,曹操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屡辞不就,最后曹操将司马懿抓了回来,时过境迁,当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魏自立的时候,曹操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懊恼自己当初到底抓回来一个什么玩意儿。德才兼备者少,有德无才者庸,有才无德者可怕,因为有才无德者不会安于被秩序束缚,又有颠覆秩序的能力。

 

  《桑维翰论》中王夫之说,“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他问出一个问题,桑维翰是后唐进士,刀笔小吏出身,为什么一定要灭后唐,为什么一定要拥石敬瑭称帝?

 

  原因很简单,因为桑维翰虽然是后唐进士,但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是石敬瑭,让他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是石敬瑭,让他位极人臣的是石敬瑭,让他在历史中能留有一席之地的是石敬瑭,即使是千古骂名,所谓是士为知己者死!

来源:红色军事网

打开互动页面,查看精彩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