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 15:13:35 历史
三、骰子:唐玄宗决定夜晚侍寝人选的创新工具
相传,骰子的发明人是三国时代的文学大家曹植,最初用来做占卜的工具,后来竟演变成唐宫中皇帝选妃的淫乐装备。曹植发明骰子时,骰子上的点穴涂的是黑色,而到了唐玄宗时已经描成红色的了。
除了掷骰子来确定当晚待寝的嫔妃,唐玄宗还发明「蝶幸」法。他让嫔妃们在头上插满鲜花,然后将亲自捉来的蝴蝶放飞,这个蝴蝶停在谁的头上,谁就能得到侍寝皇帝的待遇。另外,还有诸如让嫔妃掷金钱的「投钱赌寝」法,谁先投中谁侍寝;使嫔妃竞相扑捉流萤,以先得萤虫者受幸的「流萤得幸」法;有向嫔妃发射香囊,以中者得幸的「香囊中幸」法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这些选妃法都只不过是唐玄宗即兴玩的游戏而已。
四、绿头牌: 清朝皇帝选择嫔妃同房的通用工具
清朝时期,绿头牌在皇宫内一般有两种作用:一是选秀女,二是选嫔妃。清宫在挑选秀女时,这种绿头牌子上一般要写明这名女子的旗籍、父名、本人年龄等内容。如果这名女子通过了初选,就称之为「留牌子」。如果落选了,便称之为「撂牌子」。而在平时,皇帝每晚召幸嫔妃时,同样要用绿头牌来决定。就是在皇帝晚膳时,总管太监要递上摆满写着嫔妃名号的绿头牌的盘子。皇帝要将一个绿头牌子翻过来,翻到哪位嫔妃的绿头牌子,就决定当晚召幸这位嫔妃。这就是许多清宫电视剧中所说的「翻牌子」。
据《国朝宫史》反映,明代后宫开支巨大,“有明之季,脂粉钱岁至四十万两,内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费更甚”。明代后宫仅化妆品的费用,每年就要花去40万两银子,可想其他开支了。因此国力强盛年代,后宫规模可能很大,如唐玄宗宫妃有4万人,有条件养活那么多老婆嘛。
实际上,即便在唐玄宗时代,后宫开支也让他感到沉重。唐玄宗是怎么养活那么多宫妃的?首先是国家财政支出,再是建“小金库”,让太监、爪牙下去搜刮民财。《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为养活后宫成群美妃,唐玄宗想方设法搞钱,“开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献策,括籍外剩田”。就是检查户籍以外的隐瞒土地,结果仅此一项便多收税几百万贯。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朝代后宫的年俸不尽相同,并非哪一朝的妃子都有这么高的待遇。国力下降、败落时,后宫的规模就很小了——多了,皇帝也养不起啊。
宋仁宗赵祯当皇帝时,宫人的月俸一度高达12000贯。宝元年间,军事调动频繁,财政经费同时吃紧,赵祯只好在后宫嫔妃身上抠钱用,养不起了。
有的朝代,皇帝还会打白条,拖欠薪水,给的是“口头支票”。遇到国事危急时,还要捐款。如赵祯,在军费困难一直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只好接受谏议,削减后宫赏赐。皇后、嫔妃还每人捐助5个月的俸禄,弥补军费不足。
遇到年景不好,皇帝还会找个理由,比如后宫阴气太重,把宫妃遣散。唐文宗太和年间,“出宫女千人”;宋仁宗时“出宫人几百人”。唐宪宗更干脆,一下把后宫放出200车人,让她们随便嫁人。
南北朝时,北魏皇室从汉朝沿袭了一个变态的制度:立子杀母。皇帝有若干个儿子,如果立谁为太子,他的亲生妈咪就要被杀掉。因此,嫔妃们都不希望自己生的儿子太优秀,以免立为太子,连累自己。但终究要选出一个太子来,必定有一个母亲要倒霉,只有听天由命了。
“立子杀母”所为何来?原因很简单,避免“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年幼,当妈的年轻力壮,往往专权。这是有例可循的。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十七岁的刘盈继位,政权就操纵在其母吕雉手中。惠帝死后,又立了小皇帝刘恭和刘弘,亦先后被废。吕后实际掌权达十六年之久。汉武帝刘彻年老时,想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其时刘弗陵只有五六岁,刘彻想起先朝吕后的事,决定先下手为强,找个理由把刘弗陵的亲妈钩弋夫人杀了。
因此,北魏从建立那天起就坚持“立子杀母”原则。比如,道武帝的宠妃刘贵人就因为儿子拓拔嗣(后为北魏明元帝)被立为太子而死于非命;公元456年,年仅两岁的拓跋弘成为皇太子,其生母李贵人被赐死,由当时的皇后冯氏抚养拓跋弘。冯氏视太子为己出,也算尽责。但吊诡的是,拓跋弘十二岁登基(是为献文帝),因为年幼,由冯太后当政。冯太后大权独揽,开始看拓跋弘不顺眼,命其禅位给更年幼的拓跋宏,后来甚至把拓跋弘毒死。事实上,“立子杀母”并没阻止女人当政,只不过由皇帝的亲妈换成了后妈。
到了魏宣武帝时,七岁的元翊(元翊即拓跋翊。此前,鲜卑姓氏“拓跋”改成了汉族姓氏“元”)被立为太子,其母胡太后竟然躲过一死,也许宣武帝感觉到了这个规矩的荒诞,才没有认真执行。其实,女人当政又有什么关系?毒辣的女皇诚然恐怖,但男性皇帝又有几个好的?说来说去,都是他们自个儿家的事。他们立什么规矩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跟老百姓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老百姓是否有好日子过才是根本。